陕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地信圈

产业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要闻
携手书写秦岭生态保护的“鄠邑答卷”
发布于:2021/11/12 12:04:49 点击量:

鄠邑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3个副中心地区之一,自然环境优越,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的美誉。横亘鄠邑南部的秦岭山清水秀,总面积达752.8平方公里,是秦岭北麓核心保护区。近年来,鄠邑区委、区政府坚决守护好秦岭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探索出 “数字秦岭、智慧管山”的工作模式,其核心就是通过信息化、智慧化管控方式,统筹推进全区秦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2020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持续服务鄠邑区秦岭保护工作,承建的鄠邑区秦岭生态保护智慧管控系统持续高效运行。这是陕西省首家建成投入使用的县(区)级秦岭保护平台,也成为秦岭生态保护系统性、长期性趋势下,鄠邑区秦岭生态保护指挥、决策的重要载体和衔接省级监管系统的共享信息平台。

该系统以因地制宜的方案、科学的设计和开放的生态,在满足当前鄠邑区秦岭生态保护的智慧化需求同时,正努力成为展示新时期秦岭“宁静、和谐、美丽”的县(区)窗口,也在不断铺展的时代答卷上书写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鄠邑答案。

摸清生态家底实现立体管护

走进鄠邑区太平峪口新建成的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直入眼帘的是一张显示有鄠邑区秦岭范围各类实时画面和数据信息的巨大显示屏,高分辨率航摄影像、重要基础地理信息、视频监控画面、全区生态红线、动植物保护区范围、小水电与矿山等各类数据清晰呈现;大厅内,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正应用智慧管控系统各类功能模块,进行秦岭生态保护区实时动态管理。

作为全区秦岭生态管控体系的“大脑”,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依托日益完善的智慧管控系统,链接着全区5个秦岭生态保护子站、51个分站以及网格员、镇村干部等秦岭生态保护的“流动站”,并以此为中心构建起秦岭生态保护区范围内信息汇聚共享、专题决策支持、事件快速反应及协同指挥的综合管控机制。

摸清鄠邑区秦岭生态家底,掌握生态现状,是实现各类数据的有效支撑。第一航测遥感院围绕生态数据汇集、分析与应用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空间数据领域技术优势,全面梳理、整合秦岭鄠邑段各类生态专题数据。聚焦鄠邑区森林资源与水源地保护、违建别墅清查、“五乱”(乱砍乱伐、乱搭乱建、乱排乱放、乱采乱挖、乱捕乱猎)现象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小水电”退出等重点专项工作,及时提供了全区优于0.2米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等基础数据;统一整合全区生态红线、动植物保护区界址、小水电位置、矿山范围等各类专题数据;高效完成全区秦岭保护区范围内13000余个构(建)筑物单元的影像采集与权属调查工作;建立周期性遥感监测机制,接入了超过900个点位的实时监控终端,并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在线综合呈现与监控;有效支撑基于三级网格管理体系的动态巡查,进而使动态监测覆盖秦岭保护工作全部环节,确保了秦岭保护区范围内的静态数据和动态信息“两态结合”。

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局长滑益平表示:“通过秦岭保护智慧管控系统建设,全区秦岭生态管控水平迈上新台阶同时,本地数据沉淀规模和呈现方式也有了质的提升,能够满足现阶段各类场景需求。制约智慧管控最重要的数据短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坚持实用适用构建长效机制

陈雷是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员,他与同事们日常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定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摄影像进行比对,按照建(构)筑物只减不增的原则,及时发现变化情况,并通过在线方式将完整内容传送给临近的管护站和网格员,以便第一时间开展实地核查工作。

“智慧管控系统中类似变化监测分析这样的实用功能还有很多。丰富的数据资源,完善的实时监管手段,便捷的信息沟通,能够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也能让我们去思考、研究更加精细化的管护方式。”谈及工作的变化,陈雷对此深有感触。

鄠邑区秦岭生态保护智慧管控系统在初始设计阶段,就牢固树立了“统筹规划、持续运营”的建设思路和“实用、适用”建设原则。为此,第一航测遥感院从服务常态化监管和融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双角度”出发,制定了“摸清家底,周期监测;网格调度,动态巡查;综合呈现,智慧管控”的总体技术方案;同时清晰划分和明确各参与方责任,配合鄠邑区秦岭生态保护责任部门健全动态监管和综合执法机制,着力为推进智慧管控系统效能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为实现方案目标,第一航测遥感院抽调数据处理、低空航摄、系统开发等多支技术团队,成立了鄠邑区秦岭智慧管控任务保障工作组,全程参与智慧管控系统建设与运营指导保障。工作组开展实地调研、走访沟通活动百余次,直面鄠邑区秦岭智慧管控过程中“缺数据、缺应用”的核心需求;智慧管控系统的管理模式也从以建设为主转向长效运营,在解决技术问题同时,更加重视通过智慧管控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加快培养基层人员专业能力,持续梳理业务流程、完善组织机制,不断推进构建“数字秦岭 智慧管山”的长效保障体系。

围绕核心需求 丰富应用场景

8月盛夏的一个周末,网格员高科驱车抵达了秦岭山脚下的涝峪口。随后他沿着郁郁葱葱的林间小道,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步行过程中,高科不时会遇到前来消夏的游客,他会主动提醒游客朋友注意安全,谨防落水和森林火灾风险。在此期间,他还前往附近的一处滑坡隐患点,现场查看了山体动态与警示标识。

在几十公里外的秦岭智慧管控中心,高科与同事们的巡查轨迹与回传照片、工作日志也实时显示在了大屏之上,既记录下了他们与山为伴的身影,也留下了让人放心的秦岭“健康台账”。

鄠邑秦岭之中青山碧水、幽静宜人的自然环境,自古就吸引着久居城市的人前来寻找山野之趣。“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反映的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此纳凉饮酒时悠闲轻松的愉悦之情。

“以最严标准守护秦岭,绝不是一封了之,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滑益平说。

和谐共生需要人们的共同守护。鄠邑区充分发挥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等各方积极性,加大资源投入,在建立以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为核心,三级保护站网格管理体系实现常态化管护基础上,努力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而技术层面如何保障多元参与的管护体系落地,日常调度管控如何实现、巡查责任如何落实,成为智慧管控系统最关键的应用场景。

围绕上述需求,第一航测遥感院技术团队基于秦岭生态保护智慧管控系统开发了电子沙盘系统、移动调查监测管理系统、移动巡查终端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电子沙盘系统支持在三维场景下直观、综合地呈现各类秦岭专题数据,辅以多期影像联动、三维场景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功能,能够有效把握秦岭保护整体情况;移动调查监测管理系统和移动巡查终端系统则相互配合,实现基于网格的调度管理和动态巡查,提升了生态问题发现与治理的工作效率。

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有了高效的技术手段为支撑,我们在辖区沿山15个峪口、峪道实行红、黄、绿‘三色’分类管理,分级精准制定管控标准,同时也更好指导群众识别、理解当前政策要求,约束自身行为”, 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唐超介绍说。

“您已进入红色管控区域,该区域禁止进入!” 在涉及水源保护地、生态脆弱区域的“红色”峪口,游客一旦进入管控区域,智慧管控系统中“电子围栏”应用就通过监控终端语音广播发送上述侦测警报,同时提醒管控中心工作人员和附近网格员通过视频画面查看现场情况。

在当前陕西省严抓秦岭大保护的形势下,鄠邑区秦岭生态保护智慧管控系统还能够有效地融入省级、市级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为更好响应秦岭智慧管控中心职责,提升各方参与度,将秦岭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在萌芽,解决在初始”,提供了精准、可靠、智慧的解决方案。

有了核心的 “智慧大脑”,鄠邑区秦岭生态保护的分析、预警、指挥工作面貌焕然一新。面对很多前来参观学习的社会各界人士,这里已成为展示全区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成效与“宁静、和谐、美丽”场景的重要窗口。

如今正日夜运行的智慧管控系统,不仅肩负着守护秦岭的关键职责,也作为基础支撑设施,承载着为政府管理和民生服务赋能的重要使命。

9月底以来,西安地区连续遭遇大到暴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的鄠邑区也启动了防汛应急响应。区政府第一时间在智慧管控中心搭建起防汛指挥部,接入水务信息、气象数据和应急撤离点信息,通过电子沙盘系统等功能应用,确保了山区防汛应急救援工作反应灵敏、处置有效。

“在完善系统功能应用的同时,我们有能力根据政府管理和民生服务需求,通过建立共生、共享的开放生态,创造出更多应用场景、更大应用价值”。系统开发团队负责人徐培罡说。

徐培罡已记不清自己曾多少次在鄠邑项目驻地、单位和家之间星夜奔波。一年多的服务保障工作,不仅让他与同事们熟悉了秦岭鄠邑段的山山水水,也参与到了秦岭生态保护进程,更见证了鄠邑人守护好秦岭家园的决心。而最让他难忘的工作记忆,是6月鄠邑区秦岭山区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的野生栖息种群,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告知技术团队后,在他与同事的指导下,智慧管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快将野生川金丝猴种群发现地点和可能活动的区域,在电子沙盘上清晰地标注出来。

珍稀野生动物种群的出现,直观反映出鄠邑区秦岭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我真心希望秦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样的好消息也越来越多”,徐培罡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