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秦岭深处填补空白,国情监测成绩斐然,深化改革取得突破。十八大以来,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局、强省的道路上不懈努力。
颌首回望,携手同心。习总书记亲自回信,测绘精神薪火相传,经济发展指标争先进位。五年间,陕西局抢抓转型升级重大机遇,全局干部职工凝心聚力,以稳健铿锵的步伐,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跨越式发展。
五年磨砺,陕西局坦然从容,一样样建设成就可娓娓道来;披阅风雨,陕西局成竹于胸,对未来发展的道路充满憧憬。
回信引领新发展,测绘精神永相传
2015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的光辉纪念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扎根在陕西、成长在陕西的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对参加首次珠峰测量的老测绘队员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赞扬,对以国测一大队为代表的一代代测绘人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号召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指出,这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党员干部的无上光荣,是全国广大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的崇高荣誉,必将永远载入测绘地理信息史册。2016年7月1日,中共中央授予国测一大队党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予国测一大队“三秦楷模”称号,陕西省总工会授予其“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不畏困苦、忠诚奉献,用汗水丈量祖国的壮美河山,将青春和热血服务于祖国人民。这不仅是老一辈测绘人的真实写照,更是陕西局所有工作者心中的信念。
五年间,陕西局以测绘精神为引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坚持“抓党建、促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夯实;测绘地理信息法制体系不断完善,《省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陕西省“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相继出台,《省地图管理办法》立法在即,“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注重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标准化测区建设全面铺开,打造“质量好、形象好、管理好、服务好”的测绘文化品牌和行业标杆。
走过五年,陕西局连续获得全国省级测管部门考评优秀和特色创新单位表彰。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省人大、省政协、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视察调研陕西局,充分肯定陕西局工作。省相关委办厅局以及各地市党委、政府对测绘地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与日俱增。
定以国任为己任,基础测绘走前列
十八大以来,测绘地理信息面临的需求、政策和技术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2012年,陕西省启动实施省秦岭地区1:10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专项工程。当年7月,参与工程的一线人员郑重宣誓,以昂扬饱满的工作激情、蓬勃进取的精神状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历时三年,秦岭测图总投入1.87亿元,测图总面积约5.7万平方千米,在我国西部地区率先实现1:10000地形图省级全覆盖。
2013年至2015年,国务院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陕西局以大局担当,遴选15家单位,投入2000余人、各类设备和车辆3300多台(套),圆满完成陕西省全域,以及新疆、青海、甘肃部分区域共约176万平方千米普查任务,约占全国普查总任务的五分之一,全面摸清了地理国情家底。
陕西局“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开展了三峡地质环境变化监测、南水北调水源地环境动态监测、城市和新区地面沉降监测、全省地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雾霾监测、毛乌素沙漠监测、西安市停车资源调查等众多基础性、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探索服务政府科学管理决策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形成沟通顺畅、运转协调、公正权威、公益服务的常态化监测工作格局。
高标准建设陕西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系统,建设、升级88个基准站点,为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公共管理乃至万物有感、万物互联,提供厘米级高精度位置服务。
走过的五年,陕西局充分彰显国家基础测绘主力军作用,承担并圆满完成大量国家重大测绘项目及测绘专项任务,推进现代化测绘基准、卫星测绘应用体系建设及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任务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乘势而上普新篇,服务政府更多元
陕西局始终围绕大局、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谋划保障服务,将测绘地理信息全面、深度融入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彰显其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十八大以来,陕西局积极开展国家1:5万动态更新、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天地图•陕西”公共服务平台、街景地图平台、地上地下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开展省电子政务“四库融合”,信息化条件下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每年向各行业提供超过4万幅、200TB最新图件数据和大量技术服务。
2013年底,陕西局牵头承担了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科研专项“信息化测绘生产基地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并以此为契机,统筹实施了以国测遥感一院、制图一院、地信中心为主的信息化生产基地升级改造,逐步构建起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的信息化测绘体系。
2017年4月,陕西省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其基础设施和总体设计、施工均采用现行国家最高标准,能够满足未来10-15年的业务发展、IT规划和运维管理需要,为陕西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保障服务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以服务政府为核心,不断深化“厅局部门合作、服务地方政府、西部丝路联盟、军民融合发展”四大协调融合发展格局,建立“数据+技术”的服务模式。结合国家重要改革发展举措,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服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网信息化、国土资源土地“大督查”等一系列试点;围绕各级政府管理决策需求,广泛服务全省移民搬迁和精准脱贫攻坚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监管、市县“多规合一”、西部省区GNSS连续运行站数据交换共享、《丝绸之路经济带系列地图集》编制等,得到部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表扬。
走过的这五年,陕西局不断增益优势、补足短板,持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与应急、国土、住建、水利、民政、环保、土地督察等20余个部门和渭南、咸阳、杨凌、延安、安康等地市政府的务实合作,走出了发展新路子。
奋勇拼搏为民生,应急保障显作为
近年来,陕西局整合全局力量,将应急信息系统纳入大数据建设体系,购置高新应急测绘装备,分项实施应急训练、演练,建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保障有力的应急测绘铁军。
2015年“8.12”山阳特大滑坡和2017年“4.17”白河滑坡测绘应急救援中,陕西局第一时间组织投入精干测绘力量参与救援,为救援机构充当“耳目”和“尖兵”,为现场搜救部队和工作人员“保驾护航”。“有力有效,不可或缺”,是抢险救灾指挥部、武警部队和其他各部门对陕西局的认可;“反应迅速、技术先进、工作有力、成效显著”,是国土资源部、省委省政府对陕西局的肯定。
2017年4月,陕西省应急测绘保障队伍通过了陕西省应急管理办公室的考察评审,成为《陕西省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后,全省首家通过评审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6月5日,《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陕西局单项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局评审;7月17日,陕西省省长胡和平签发批准文件,省应急委授予陕西局“陕西省应急测绘保障队”牌子。
目前,《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明确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职责,陕西局将以省应急三维指挥系统建设、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大比例尺测图项目为抓手,不遗余力的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不断丰富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资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陕西省乃至全国灾害和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走过的这五年,陕西局党组团结带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根本,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发展“五大业务”,增强“五种能力”,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陕西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追赶超越,全面提高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勇立潮头谋跨越,人才科技聚合力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持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八大以来,陕西局更加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兴测、人才强测战略。
围绕经济转型优化资源配置,陕西局贯彻落实国省促进测绘地信产业发展意见,印发实施《省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局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干部结构、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打造创新平台等一系列举措,积蓄了创新发展源动力。陕西局树立了“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做事、干成事的人有舞台”的用人导向,开展了无任用民主推荐,建立干部人才局院双管培养使用联动机制,启动优秀编制外人员录用和比照管理工作。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与武汉大学、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目前,陕西局有高级工程师270人,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局科技领军人才1名,国家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名,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遴选的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名,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领军人才1名,局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0名,陕西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6名。
走过的五年,陕西局统筹谋划、扎实工作,为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营造了蓬勃发展的沃土,每年结合重大测绘项目、重点工作任务开展大量相关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十八大以来陕西局艰辛付出、收获良多,全局上下同心同德、力增上游,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局将继续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局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推进“五大业务”,提升“五种能力”,主动适应新常态,找差距、补短板,迎难而上、追逐梦想,谱写陕西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新篇章。